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178节  (第2/2页)
  “省厅警方暗中成立了专案小组,开展了为期三个月的走访排查。但是凶手在那之后就销声匿迹了。没留下任何有价值的线索。这桩案子后来也就成为了一桩悬案。但是谁都没想到,一年之后,相同的案件突然出现在了你们城市。”    “怪不得你对罪犯特征分析得那么细致。”慕容雨川说。    “尽管如此,还是有很多疑点,按照犯罪心理学的理论,分析出现了矛盾。”    “矛盾?”    “我记得在给你们做案情分析时,曾经讨论过这一点。我们通常把犯罪现场系统的分成三类,有组织力犯罪,无组织力犯罪,和混合型。”    “具体怎么说?”    “犯罪现场如果显示出井然有序,称为有组织里力犯罪。这类罪犯通常是有预谋的犯罪,罪犯智力水平较高,有正常的社会背景和工作,这类罪犯通常善于把自己隐藏起来。而如果犯罪现场凌乱不堪,犯罪手段也很随意,那就是无组织犯罪。这类罪犯的犯罪动机往往是瞬间的本能冲动,仅仅为了发泄原始的欲望。他们的智力水平一般较低,不具备正常的社交能力,以及稳定的工作和家庭生活,甚至存在精神疾病。混合型顾名思义,是犯罪手段相对模糊,介于二者之间……”    “……”    “可是,在我们面对的案件中,罪犯却表现出了截然不同的两种特征,他一方面可以像一个幼稚的孩子一样拿一把剪刀随意行凶,甚至不怕被别人看见。另一方面却可以小心翼翼的把受害者绑架,然后极具标志性的剥掉他们的皮肤。”    剥皮少女 第九章 心理分析师的谜 5、6、7、8    “好像是一个精神病跟一个逻辑高手的混合体……”慕容雨川说。    “你比喻的有趣。”罗炎麟笑了笑。“根据这个特征,我假设有一种解释。”    “嗯?”    “双重人格。”    “双重人格?”    “我想在电影小说里你也有看到过这样的角色吧。在现实中最著名的患者是美国的威廉·米利根。年幼时遭受继父的折磨和性虐待,9岁时他身上就逐渐产生其它的人格。他一生中总共产生过24种人格。每个人格都具有不同的年龄,社会背景和处事方式。但其实这类人在现实中并不会很常见,即使有也未必会对别人造成伤害。对这类罪犯我们几乎没有相关的档案资料以供参考。”    慕容雨川心想,你说这么多不是等于白说了。    关于这一点,慕容雨川则是站在刑侦分析的角度看。在刑侦学看来,永远不存在完美的犯罪。除非你不能发现罪犯的痕迹。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