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投机者_第28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

   第280节 (第4/4页)

念之间,内战一起,国破家亡就在眼前,老师,历史将为你重重记下一笔,这一笔是好是坏,还请老师斟酌。”

    庄继华说完之后,就要向何应钦告辞,可何应钦却轻轻摇头说:“以战迫和,这个主意是不错,但是政府的威望呢?校长回来后,如何保持他的威望,如何才能继续领导全国?外面日本人虎视眈眈,里面各地军阀蠢蠢欲动;共c党更是上下其手,时刻准备趁乱夺权。汪精卫、邓演达在海外,时刻没忘南京城内的这把椅子。若校长威望受损,将来怎么镇住这些乱源。我何尝不希望校长平安回来,可与张杨和谈是步险之又险的棋。”

    何应钦这几句话让庄继华对他刮目相看,一扫印象中唯唯诺诺的平庸形象。庄继华心中略有所悟,看来何应钦并非盯着蒋介石的位置,而是左右为难,这是他心中的结,必须替他解开这个结才能让他赞同以战迫和的策略。

    庄继华返身坐回何应钦的对面,郑重的看着何应钦说:“老师既然说了心里话,那学生就为老师分析一下,说得不对的地方,请老师指点。”

    何应钦很感兴趣的看着庄继华,庄继华预测形势在黄埔是很有名的,可何应钦很少听他分析过预测全盘局势,前几年的长城抗战,庄继华做的也只是军事形势的分析。所以今天庄继华他要给何应钦分析分析,何应钦立刻有了精神。

    月票榜上下跌了,求月票支持..........

    求月票支持..........................

    第二部经略西南第八章投机西安第八节说敬之(二)

    第二部经略西南第八章投机西安第八节说敬之(二)

    庄继华慢慢的的说:“实际上,我以为西安事变对校长的威望没有丝毫损失,相反,对校长威望却有提升。老师请看,自从校长被扣以来,北平、上海、南京、武汉各地发出的声音,学界的学生、清华北大的教授,上海的工商界,连一向与校长作对的孙夫人,邓主任,都公开呼吁和平解决西安事变,孙夫人更是公开呼吁张杨无条件送校长回来,截止今天为止,各地实力派无一响应张杨,从北方的阎锡山、宋哲元、韩复渠,到南方的李宗仁、刘湘、何健,他们都表示支持中央政府,反对张杨兵变。在国际上包括苏俄在内,都支持校长,这一件件说明什么?说明全国各阶层已经形成共识,今日中国离不开校长的领导,校长是当之无愧的国家领袖。”

    “校长从西安回来后,国家政策将会转变,内战将逐渐停息,民族和解,全国各党派各阶层将联合起来,形成以校长为核心的抗日民族统一战线,在校长领导下共赴国难。这将是一场长期艰苦的战争,而校长在领导这场关乎中华民族存亡的战争中,将会获得无上的威望。”

    “所以西安事变的和平解决将开启中华民族的新时期,一个全民族起来救亡图存的时期,一雪百年国耻的时期!中华民族将在血泊中重生!中华民族将在抗战中强大!”

    庄继华越说越激动,何应钦却悚然动容。他想到了蒋介石回来后政权的稳定,但没想到西安事变将导致持续了十年地剿共政策的变化,不错张杨既然与共c党联手,那么和平谈判必然包括共c党,停止内战就包括停止剿共;蒋介石回来后不可能那么快就食言,改变国策停止剿共就成为必然;剿共既然停止,那么对日作战就必然成为新的国策。而在这个国策下。宋美龄、邓演达、李济深、陈铭枢等蒋介石的反对派,也就会与蒋介石和解。在这股和解的浪潮下,蒋介石的威望将被推到一个新的高峰。

    何应钦不得不表示叹服,难怪蒋介石对庄继华如此器重,走了几年还是念念不忘,一听说他出现在上海,立刻亲自去电,然后就不管不顾地重用了。他在心里认可了庄继华的分析。不过他还有几个疑问。

    “你就那么确定校长会改变国策吗?”

    “毫无疑问,校长性格刚烈,但师母能劝动他。”庄继华地心情稍稍恢复平静,脸上依然微微泛红。

    “看来西安事变之后,中国就要大变了。”何应钦站起来望着西边深思道。

    “它将是中国历史的一道分水岭。”庄继华也睡着何应钦站起来,走到他的身边:“老师,下决心吧,以战迫和。”

    “如果我不答应。你是不是有办法了?”何应钦头都没回的问道。

    “是的,包括桂永清这一路。”庄继华平静的说,其实何应钦的这五路,也只有桂永清这一路会真正采取行动,只要瓦解了这一路,何应钦组织地攻势就被彻底瓦解了。但庄继华却不能说他要采取的方式,那是要杀人的,而且杀的是何应钦的侄女婿,他的一期同学。

    “黄埔双雄,到底是黄埔双雄,”何应钦淡淡的问:“我同意以战迫和,但你认为怎么才能达到以战迫和呢?”

    “以胡宗南、俞济时两军为佯军,以桂永清所部为主力,让率真打得越狠越好,越猛越好。一直打到渭南为止。不过一步不能跨出渭南。有这样一柄利剑悬在西安城的天空,张杨绝不敢肆意开价。更不敢加害校长。”庄继华把与宋美龄商议地策略告诉了何应钦。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