字体:大 中 小
护眼
关灯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
第579节 (第1/5页)
“….,尽管已经到了春季,可依旧没有下一场雨,田地干裂,部分河流已经断流,树皮已经被剥皮,只剩下光秃秃的树干,道路上随时可以看见倒毙的尸体。 为了抗拒这场百年未遇的灾祸,整个河南地区,不,整个江北战区都已经紧急动员起来,军队拿出军粮,从战区司令庄继华上将到普通士兵每天的粮食都只有250克,但困扰庄上将的依旧是粮食。 对就是粮食,日本人败退前将河南的粮食全部搜刮干净,整个河南中部和东部找不到一粒粮食,数百万民众正处在生死边缘。 国民政府紧急动员了数万吨粮食,紧急运往河南,但这些粮食只是杯水车薪,可公平的说,国民政府已经尽力了,常年战争,国民政府的粮库已经没有多少粮食了,在不久之前,国民政府才向刚刚收复的武汉地区,提供了数万吨粮食。 ………..” 文章在时代发表后,在美国同样引起巨大震动,首先是美国华侨行动,唐人街到处是募捐箱,很快募集了一百万美元,购买了大批粮食送到国内;美国政府宣布向河南灾民提供五百万美元的救济物资。 《中央日报》将白修德的文章全文转载,同时配发评论员文章《不能让前线将士饿着肚子抗战》,随后重庆新闻媒体一拥而上,紧急呼吁,大后方各阶层民众行动起来,支援前线,支援河南灾区。重庆市民群起捐款捐物,很快这股风潮就席卷西南三省,扩散到两广和湖南江西,胡宗南代表西北驻军捐出十万石军粮。 蒋介石在这个风潮下下令国民政府政府各级官员捐出一成薪饷,从四川湖南广东购买两百万石粮食,迅速送往河南。 可更重要跟复杂的事情却是河南省内,在河南光复以前,河南省政府龟缩在豫西十多个县,地域狭窄,上面有个战区司令部,下面有个豫西十三县联防,省政府大部分部门与一战区司令部部门重合,卫立煌也懒得修改。可黄河以南一光复,这种模式就不可能再持续下去,河南省政府各部门立刻成了香馍馍,成了各方争夺的肥缺。 原河南省党部主任是一战区政治部主任,是卫立煌亲信,不过卫立煌很清楚,他一旦离开,这个党部主任是不可能保住的,所以在走之前就告诉庄继华,只要河南省党部主任有了人选,这个主任便要随他去中条山,出任二战区前敌指挥部政治部主任。 省党部主任被庄继华抢先一步委派给自己的亲信罗林韬,重庆的争夺便转向省政府秘书长以及下面的县市长,重庆的政治势力中都以为庄继华会再度出手,可没想到庄继华却跳上岸,根本没提任何人选,相反争夺激烈的却是太子蒋经国和陈立夫。 在重庆五年,蒋经国的翅膀开始硬了,他从西南开发队和三青团中培训了大批干部,不过他很聪明的没有直接插手四川,而是将这些干部逐步派到贵州云南陕西广东担任低级地方官,经过数年锻炼,其中的佼佼者已经成熟起来,蒋经国认为他们可以大用了。 在这五年中,蒋经国从重庆模式的旁观者到参与者,现在已经成为这个模式的坚定支持者。蒋经国认为,必须在全国推行重庆模式,才能将中国凝结在一起,实现一个党一个领袖的建国目标,靠那些老朽根本不可能,所以此次对河南地方官的争夺,他显示出志在必得之态。 而对陈立夫来说,党部一向是他的领地,不过现在这块领地已经不那么保险了,原来政学系插手党部,遭到他的凶猛反击,可现在庄继华陈诚蒋经国先后插手党部,这让他有些无能为力。 庄继华和陈诚就不必说了,都是战区司令,手中兵权在握,战区之内一言九鼎,根本不容他开口,陈诚还是他政治上的盟友。但蒋经国却不同,从资历上说,蒋经国还是个新人,看在蒋介石的面子,陈立夫有时还让他三分,可武汉市党部主任被抢,却让陈立夫骨鲠在喉,愤怒异常。 武汉可不是什么小县城,党部主任给了就给了,武汉光复,连美国总统罗斯福都发来贺电,郑州光复就没这么大反响,只是大后方庆祝了下。在武汉失手后,陈立夫就不想再在河南再失手,所以他在重庆与蒋经国争得非常利害。 可让他万万没想到的是,蒋经国绕过中央党部,直接将名单提交给了庄继华,庄继华就让罗林韬按名单将新光复的四十多个县的县党部主任全部任命了,当然庄继
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