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国投机者_第600节 首页

字体:      护眼 关灯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

   第600节 (第2/4页)

南。为了达到这个目的,松井石根必须调集山东的全部兵力,华北派遣军也必须尽最大可能增援山东。

    胶东抽空了,山西削弱了,苏蒙战场也削弱了,西尾寿造已经不顾一切了。板垣征四郎这才发现当初他们是多么愚蠢,老朋友石原莞尔是多有先见之明。

    放弃江南,全军撤回华北,放弃山西,后撤到绥远西北和察哈尔,利用这里的群山阻击尾随而来的支那军。这一系列主动后撤,将增加皇军兵力厚度,在最大程度上削弱支那军的数量优势,增加皇军的质量优势,以质量击破支那军的数量。

    现在支那军的所有目的都展现了,支那将军开始向徐州发动进攻后,江南战区的支那军攻势明显减弱。为了攻克徐州,支那军动员了江南江北的百万大军,进行掩护、阻击。

    战争已经转变了,日本再也无法掌握主动权了,西尾寿造板垣征四郎现在再也无法否认。

    “电告蚌埠多贺哲四郎少将,他必须死守蚌埠,必须战至最后一兵一卒”西尾寿造的语气十分严厉。守在蚌埠的独立混成第七旅团旅团长多贺哲四郎少将,一般这种独立混成旅团兵力只有五千多,不过第七旅团不一样,他的辖区太大,总兵力达到七千人。

    不过,现在蚌埠只有四千人,而包围蚌埠的有十四万支那军,增援蚌埠的援军才过滁州,而在明光还有一个军的支那军在进攻,板垣几乎可以肯定,蚌埠将在两三天内失守。

    西尾寿造作出了他最大努力,剩下的就只能靠冈村宁次了,靠皇军士兵的英勇了。南京的天空热气腾腾,空气中却有股紧张。那些西装革履,长袍马褂的汪伪政府的官员们都在公共场所消失,街上的警察伪军态度又变得和蔼了许多,敏感的南京市民很快发现其中奥秘,从短波收音机中传来的消息在街面上悄悄传递。

    让西尾寿造失望的消息传回来了,首先东京大本营严厉训斥,刚刚给派遣军提供了十二个师团的援兵,恢复了玉碎的四个师团,重建了被打残的三个师团,大本营等于从紧张的兵员中向支那派遣军提供了二十六万人,现在战役刚刚开始即就求援,“….,该司令官是不是有畏敌怯战之意,帝国武士当在任何状况下,不畏任何困难之意志…..。”语气之严厉,前所未见。

    西尾寿造没有被这严厉的言辞吓倒,相反他对电报的潜台词感到忧心忡忡,这封电报的潜台词很简单,没有援兵,你们必须取胜。西尾寿造从来没有如此憎恶东京那帮官僚,那帮自以为是的家伙。

    这一棒的打击还没过去,第二个打击又到了,淮南秋山敏夫来电请求战术指导,没等西尾寿造作出反应,蚌埠的多贺的电报也到了,电报很短,“职部已战至一兵一卒,军旗已毁,大日本帝国武运长久天皇陛下万岁”

    “命令秋山敏夫放弃淮南,南下合肥,命令藤田进,接应秋山敏夫,而后全军回撤芜湖”

    西尾寿造将多贺的电报在手心里揉成一团。

    “报告,总参谋长石原大将有封私人电报给司令官和参谋长。”

    西尾寿造有些意外,板垣连忙接过来念道:“江南战区为佯攻,可大胆调兵北上,勿须担心江南安危”

    板垣越念声音越低,俩人的目光对视,都明白石原莞尔的意思,石原莞尔这是在建议他们放弃江南,把兵力一步一步撤到华北,虽然东京大本营不同意放弃江南,但被打出去,总没什么吧。

    可石原莞尔在发这封电报时还不知道蚌埠已经失守,北上的道路已经被切断了,部队已经无法北上,除非通过海路。

    可海路行吗?海军会出动那么多军舰,在没有大本营同意的情况下将江南二十多万部队运到华北?西尾寿造和板垣征四郎用脚趾头想都知道,这是不可能的。

    想到以后江南三十多万部队将被隔绝在主战场之外,西尾寿造心中就阵阵刺痛,战争进行了六年,六年完成了一个轮回。六年以前,三十多万皇军武士,从上海一路追杀支那军,一直攻克首都南京;五年前,三十多万皇军武士,可以南北对进,横扫华东,打得支那军丢盔卸甲。可六年过去了,三十万皇军却只能勉强守住江南。

    板垣征四郎已经感觉到西尾寿造的悲观,不过,说实话,他也乐观不起来。作为中国派遣军参谋长,他很清楚徐州地区皇军的实力,两个师团一个独立混成旅团,总兵力不过五万人,对着支那军绝对优势兵力,还有空军、火力优势,更重要的是,无论十七师团还是六十师团,更不消说独立混成第十旅团,他们的战斗力都无法与在鄂北损失的精锐师团相提并论。

    事实也很快证明了,西尾寿造和板垣征四郎的判断,很快,宿县失守的消息传来,固镇和平救国军反正,西进的四十七军攻克泗县,随后兵不血刃夺占灵璧,与第一集团军会合,中国军队迅速扫清淮河以北敌军。

    随后蓝运东以新编第三军和四十七军为右翼,直扑睢宁,五十九军和五十五军则取道宿县和灵璧之间北上,从西南迂回徐州。

    五十集团军进攻的淮北遇上点小麻烦,淮北日军收缩迅速,得到中国军队出动的消息,淮北守备队的冈部中佐立即放弃濉溪和城外的所有据点,将兵力集中在淮北。

  

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

上一页 目录 下一页